二 研究意义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作为转轨阶段一个独特而鲜明的经济现象,已经引起学术界的越来越多重视,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其中的一个研究重点是,迁移的决定因素有哪些,如何合理有效地推进迁移的进行?通过大量对迁移者个体特征及迁移行为的相关性检验,研究者逐渐发现,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劳动者迁移行为的发生显得格外重要。例如,赵耀辉1997年的研究表明,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外出的概率比未受过正规教育的农村劳动力高出21个百分点,比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高出11个百分点。根据李实2003年的调查数据分析,1995年,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非农部门获得就业机会的概率要比文盲高出近2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受教育程度与农村劳动力迁移到非农业部门的概率正相关。其背后的经济学内涵是,在两部门经济结构下,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存在着技术差异,这样,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技能水平就成为农业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业部门迁移的必要条件。基于此,雇主在雇用员工时,常常把受教育程度作为高人力资本水平员工的识别标准。同时,迁移中所面临的成本一般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负相关。[3]另外,发达地区通过设置户籍、技术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门槛,进一步对迁移劳动力进行筛选。

由此可见,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迁移者由农业部门转移到非农业部门,而迁移者进一步受到非农业部门自身进入条件的筛选,这就对迁移劳动力的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呈现一定的人力资本选择性特点。同时,随着迁移的进行,无论是农业劳动力还是乡城迁移劳动力群体,其整体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幅度并不大,还没有出现“质的飞跃”,至于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其人力资本结构呈现如下变化趋势。

1.老龄化趋势

Alan De Brauw等的调查分析表明,2000年,“21~30岁人群在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参与率比1990年的相应年龄人群提高了一倍,16~20岁的劳动力在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参与率则比1990年的相应年龄人群提高了两倍多;虽然年龄较大的人群在非农业部门的就业参与率也有所上升,但其参与率仍然很低”。[4]

随着教育的发展,年龄越高者的受教育程度往往越低。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2009年,30岁以下劳动力的文盲率低于0.9%,50岁以上劳动力的文盲率则在6.6%到29%之间,而接受高中教育的比例,前者在14.1%到19.2%之间,后者则低于12.5%,接受大专及以上学历教育的比例,30岁以下年轻劳动力在1%到8.8%之间,50岁以上劳动力则在0.3%到3%之间。[5]因此,随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年轻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而年长者所占的比重则呈下降趋势。由此,留守人口老龄化可能意味着农村滞留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的降低。

2.女性留守

调查数据表明,2004年,农村外出就业的男性劳动力占全部外出就业人数的70.1%。[6]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总体上,男性的受教育程度仍然高于女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2009年,在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3个层次的教育中,男性所占的比例分别高于女性7.38个百分点、12.62个百分点和11.01个百分点,而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女性文盲人口所占的比重高达10.45%,是男性的2.78倍。[7]

综上所述,农村未迁移人口的老龄化和女性留守趋势,意味着留守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可能存在下降趋势。根据《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对乡城迁移劳动力的解释,乡城迁移劳动力包括就地转移的劳动力(在本乡镇地域内实现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以及异地转移的劳动力(转移到本乡镇地域以外实现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根据《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的数据计算,2009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数约为8.438年[8],异地转移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数为13.136年[9],而未迁移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数仅为5.63年[10]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的乡城劳动力迁移究竟会对农村的人力资本积累产生何种影响?而农村人力资本结构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本书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选择我国二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乡城劳动力迁移、农村的人力资本积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国民经济学、劳动力迁移等理论,同时吸收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微观经济模型的分析方法,详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乡城劳动力迁移的特殊性和迁移进程中的特殊问题,并研究其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证、历史和现状等多个角度,全面论证乡城劳动力迁移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积累的互动关系,进而探讨新时期下推动乡城劳动力合理有效迁移,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推进乡城劳动力迁移与农村人力资本提升由弱相关向强相关转化的根本路径和政策选择,这对于转轨阶段正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我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