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获得与教育流动实证研究
- 张义祯
- 1427字
- 2025-04-07 17:30:18
摘要
教育获得与教育流动是考察一个社会教育机会分布公平程度的重要视角,也是研究社会公平、起点公平等议题的重要切入口。在本书中,教育获得即指社会成员最终的受教育程度,而教育流动是指代际间的教育流动(或简称“代际教育流动”)。本书基于代际视角制订了一个规范完整的定量研究框架,创新构建了系统集成的定量研究思路,并通过多角度的描述性分析、多模型的解释性分析和多维度的宏观分析,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我国社会成员教育获得与教育流动的总体状况、不平等变动和影响逻辑。本书在教育获得与教育流动解释性分析中,根据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总共构建了十多个定量分析模型,提出了数十个具体研究假设,并逐一对各个模型的具体假设进行检验,并尝试与已有研究成果特别是MMI假设、EMI假设等重要理论观点进行对话,形成了我国教育获得与教育流动的新认识,拓展了教育不平等问题研究的深度。
本书的最终结论主要有:
(1)教育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地位生产机制具有二重性,既要看到它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具有地位循环生产的主流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具有地位再生产的隐蔽消极效应。
(2)我国社会成员教育获得在阶层、城乡和同期群上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教育获得年限、地位教育分流等总体上受到父代因素即家庭背景的显著影响,同时也受受访者自身的城乡归属、性别等先天因素的深刻影响。
(3)我国社会成员教育获得的教育转换率随着年代更替而不断提升,在教育转换率达到或接近饱和状态时,父代因素即家庭背景对于子代教育转换的影响作用有所下降,有限验证了MMI假设中的部分观点。
(4)我国社会成员教育获得在数量上的不平等逐步下降,但在质量上的不平等却始终有效维持,教育扩展特别是高校扩招并没有降低父代因素即家庭背景的影响作用,教育获得分流模型基本验证了EMI假设在中国的适用性。
(5)我国教育总体流动率较高,但代际教育流动弹性水平却不断攀升,这说明在代际间教育流动总体水平较高的社会环境下,父代教育获得程度对于子代教育获得程度的决定作用不断增强。
(6)我国社会成员教育流动总体上呈现短距离流动、正向流动特征,父代因素即家庭背景对于代际间的教育流动距离与方向在总体上始终存在显著影响,基本吻合了社会流动的FJH假设。
(7)教育获得可以穿透时空环境而对子代的教育获得与教育流动产生持续而稳定的显著影响。本书中所有模型都表明以父代教育年限为代表的家庭文化资本均对子代教育获得与教育流动产生持续、显著影响。
(8)社会不平等增强、教育政策变革偏差是造成教育不平等的结构性、深层性影响因素,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家庭背景对于代际教育获得与教育流动的影响。在既定社会结构条件下,公平合理取向的教育政策变革是改善今后我国教育不平等状况的更加可取的有效路径。
本书基于代际视角将教育获得与教育流动一体考察,结合大规模调查数据,尝试应用新的分析工具,注重与已有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话,在结论方面形成了基于中国经验的本土化理性认识。本书对于我国社会成员代际间的教育获得与教育流动具有重要的理论阐释意义,同时,对于今后改善我国教育不平等状况、提升教育公平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决策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育获得;教育流动;代际视角;影响逻辑;实证研究
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涂尔干(《教育与社会学》,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