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肝病怎么变成了肾病?

原来医院的中医门诊,分为外科和内科,但这半年来,有3位男中医,陆续辞职。

个中原因,虽然因人而异,但是真正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

中医这几年的落寞,是不争事实,相比其他同级科室医生,中医师黯然失色。

无论待遇还是地位,在整个医生体系中,算是末流。

中医和西医行业,有一点最大不同,中医离开了公立医院,还能行医,而西医根本无法独立存活。

从医院离职的一个男中医,自己开了一家私人中医养生馆,自己当老板。

另一个离职的,之前经常给老外私下推拿,一次4位数,慢慢在老外圈中口口相传,有了口碑,兼职一周的报酬,超过医院一个月工资。

所以,他干脆离职,混迹于外籍圈,后来入职一家外资医院。

还有一个男中医,下落不明……

不过既然能从公立医院跳槽,想必也是找到了更好的待遇。

所以,现在当下有能力的男中医,纷纷抵不住诱惑,从医院跳槽,在外当老板,或是另谋其他出路。

好的中医人才,即使公立大医院也留不住。

这半年来,科主任陈仲谋也面试过几个中医,有些是学历方面的硬伤,有些是嫌弃医院待遇偏低,所以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中医师。

现在想要进三级医院,门槛最低是硕士,造成“想进来的没资质,有资质的不想进来”怪状。

经过短短几分钟介绍,方涛对中医科门诊,有了一个大致了解。

人丁凋敝,青黄不接……

方涛想到,如果自己三年之后,届时成为一名公立医院中医师,面对当下中医窘境,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那份曾经从医的初心,会不会改变?

他内心有过迷惘,对从事中医行业的摇摆。

这时,门诊时间到了,科室门口,已经有两位老年患者在等待。

唐鹤立、姚云岚以及冯老三人,整理衣服,各就各位,像往常一样,开始一天的坐诊。

区第三人民医院其它诊室,比如内科门诊,皮肤科门诊等热门科室,一个上午,一个医生往往能看30多位患者,甚至连上厕所时间都挤不出。

而在中医科门诊,有时候一个上午,加起来都没有10个患者。

所以,也没有叫号系统,随到随看,不分内科外科。

“医生,现在门诊开始了吗?”

“你进来吧!”

一个烫着卷发,穿着时髦的中年阿姨,一转眼,端坐在唐鹤立面前。

“你好,你有什么问题?”唐鹤立问道。

“前两天,内科那边检查下来,说我有药物性肝损伤,所以我想配点中药吃吃……”

除了唐鹤立之外,姚云岚和冯老也在接待患者。

现在这个时间段,是中医门诊室一天之中,最忙碌时候。

方涛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凑过去看看,学习中医门诊医生,他们是如何看病的。

“我慢性肝炎蛮久了,吃了好多年药,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经常换着吃。最近老是觉得头晕,失眠,上下楼梯脚膝酸软……昨天去内科一看,做了个化验,说我有药物性肝损伤。”

唐鹤立一边听女患者讲述,一边翻看她以往病历。

她属于乙肝病毒感染,造成慢性肝炎,之前诊断为G2轻度。

检查肝功能,血清ALT,总胆红素,球蛋白,胆碱酯酶,碱性磷酸酶等偏高。

做了肝胆脾彩超,以及腹部CT,排除肿瘤,肝纤维化S3期。

“最近吃饭有没有食欲?小便怎么样?你说晚上失眠,有没有出汗的情况?把舌头伸出来,我看下。”

女患者伸出舌头,红中带粉,舌苔属于正常范畴。

“小便不多,尿短,晚上出汗倒没注意……不过呢,总是觉得全身乏力,身体酸软。”

唐鹤立一边听女患者讲述,一边在她病例卡上记录。

方涛在一旁,听得有些懵圈。

这可是中医科,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西医消化内科?

他知道,很多中医院在走中西医结合,说是结合,取长截短,但是从临床来看,大多是“西医检查+中药配伍”。

不过这位女患者,也算是一个特例。

她先看了内科,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可能是长期吃药过量或是身体过敏导致,现在想把西药停了,换中药吃吃。

唐鹤立根据之前西医检验数据,结合简单问诊,来进行中医辨证。

“你这种情况,从中医来看,是典型的肝肾阴虚。包括平时无力,口干尿少,包括身上还会有些轻微水肿。你先把你那些西药停一停,我给你开点六味地黄丸,可以滋补肝肾,养阴生津。”

“什么?我是肝病,你现在说我肾也有问题?”女患者一听,眼珠子差点瞪了出来。

“你肝有问题,肾也要补,五脏是相通的,要一起调理。”唐鹤立加大嗓门。

“我的化验报告上,没说我肾不正常啊?怎么到你这中医,变成肾也不行了?”

女患者脸色紧绷,对唐鹤立医生的话,似乎充满了质疑。

方涛将这些情况,默默看在眼里,听在耳里。

从中医角度来看,唐鹤立将女患者诊断为“肝肾阴虚”,这和方涛的观点,基本一致。

开立的六味地黄丸,有护肝功效,提高肝功能,缓解肝炎,还能补肾虚,特别是中年女患者更年期心悸、失眠、脾气暴躁等症状。

但是,这位女患者是从西医转入中医。

西医是对症下药,你肝有问题就看肝,肾有问题就看肾,脾有问题就看脾,脏腑之间是彼此独立的。

但是中医不是这个概念,经常一处脏器出现问题,多处脏器一起跟着补,心肝,脾胃、脾肾,肝脾肾等等。

而且中医一直有“治未病”说法,你肝出现问题,肾也受“牵连”,就算现在看不出具体毛病,也要一起补一补。

难怪外面有一种说法,“大病看外科,小病看内科,没毛没病看中医”。

方涛觉得,唐鹤立的诊断和开方,并无不妥之处,只是女患者自己,受限于对中医的认知,内心无法接纳。

“你要是不放心,给你开个腹部B超。”

“别开了,我CT刚做完,也是在你们家医院做的,难道不承认?补肾就补吧,但是我不要中成药,是药三分毒,给我开点中药饮片,我回家自己煎!”

女患者虽然情绪有些激动,但是既然来看病,就得听医生的。

“那我给你开点药,熟地黄12g,泽泻9g,山药12g,茯苓9g,山茱萸9g,牡丹皮9g,知母9g,一副药,吃一到两天……”

很快,女患者拿着病历卡就走了。

方涛之前没接触过正式的中医门诊,今天所见所闻,有点颠覆他的认知。

这些都是书本上从未学过的。

看来辨证论治也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讲究变通。

有些患者好说话,有些患者懂一些医学常识,这就需要医生,善于和患者沟通,打消对方疑虑。